来源:机构投资俱乐部配资门户网
今年Q1,在DeepSeek引爆的科技行情,与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巨大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冲击下,A股市场震荡加剧,呈现显著的结构性行情,风险偏好回暖。
在上证指数、沪深300跌幅分别为-0.48%、-1.21%的情况下,今年Q1万得全基指数实现2.07%的涨幅,大幅跑赢上证指数和沪深300;同期除纯债型基金、债券指数型基金外,各类型基金产品整体表现均录得正值,尤以黄金投资为主要组成的“另类投资”,一季度拿下逾9%的涨幅,领跑全市场。
那么今年Q1哪些基金产品最赚钱呢?
数据来源:Wind
1
非货基金Q1大赚逾2000亿元
根据基金季报,纳入统计的非货基金共12356只,较上年同期增加1304只,增幅12%;资产规模逾19万亿,较上年同期增长13%;合计实现基金利润2040亿元,相较上年同期亏损额-402亿元而言,今年Q1非货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利润不少。
按基金分类来看,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抬升,今年Q1以股基、混基为主的权益类产品贡献了基金利润的大头:混基、股基、QDII和另类投资基金依次为投资者赚取基金利润1032亿元、497亿元、318亿元和236亿元;此外,FOF基金和REITS基金整体也录得正收益,分别实现20亿元和8亿元的基金利润。另外,逾13万亿的货币市场型基金合计实现了489亿元基金利润。而资产规模占非货基金半壁江山的债券型基金,整体出现-72亿元的单季度亏损,成为今年Q1唯一亏损的基金大类。
数据来源:Wind
从基金公司角度看,截至2025年Q1,非货基金资产规模十大基金公司依次为易方达、华夏、广发、富国、嘉实、南方、博时、华泰柏瑞、招商和汇添富,资产规模合计7.4万亿元,占非货基金总规模约39%;它们旗下非货基金今年Q1合计实现基金利润1105亿元,占非货基金整体利润的约54%。
其中,易方达、华夏、富国、博时等4家基金公司今年Q1非货基金单季度基金利润均超过百亿元,分别为283亿元、248亿元、150亿元和111亿元。从基金利润结构百分比堆积图上看,上述4家基金公司今年Q1为投资者所创造利润的重点板块各有侧重:易方达在QDII产品方面给投资者带来的基金利润占大头;华夏基金在QDII之外,于指数产品方面的长期深度布局,也为投资者带来更明确的收益;富国基金在指数产品和混基产品两方面的发力势均力敌;博时基金则更倚重另类投资,即黄金。
数据来源:Wind
2
股基:ETF贡献显著
得益于指数型股票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,股基整体规模已超过混基,仅次于债基,成为第二大规模的非货基金类别。截至今年Q1,股基整体规模超过4.5万亿,占非货基金总规模比例接近24%,已连续三季度稳居“老二”席位;同期,股基整体基金利润为497亿元,占非货基金的基金利润比例超24%。
按股基分类来看,资产总规模逾3.8万亿元的被动指数型基金,今年Q1赚取利润规模最大,超过233亿元,占股基利润总和的比例逾47%;其次是资产规模约为5231亿元的普通股票型基金,实现基金利润232亿元,占比约47%;资产规模约2259亿元的增强指数型基金则赚了32亿元,占比约6%。
数据来源:Wind
①ETF产品对单季度基金利润的贡献显著。ETF(含被动指数型ETF和增强指数型ETF)整体实现基金利润达195亿元配资门户网,占股基利润总和的39%;54只“百亿级”ETF合计实现单季度基金利润106亿元,占ETF基金利润总和的54%,占股基利润总和的21%。
全市场12只单季度基金利润规模超过10亿元的股基中,除了1只为普通股票型基金外,其余11只均为ETF,尤以中小盘宽基、科创板、港股科技主题表现更突出。如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单季度盈利45亿元,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盈利32亿元,南方中证1000ETF盈利27亿元等。
数据来源:Wind
值得一提的是,Q1赚钱能力排名前列的ETF中,有相当一部分早已将综合费率水平(管理费率+托管费率)降至市场最低档,即0.2%,实实在在地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、改善投资者投资体验,也由此吸引更多资金的追捧。
在市场波动加剧、主动权益类投资难度提高、净值频繁上下“搭电梯”的情况下,越来越多资金流向被动投资。今年Q1指数型股票基金的资产规模超过40万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14万亿元,增幅达到54%;其中ETF资产规模从去年Q1的约13万亿元,增长到今年Q1的约22万亿元,增幅约69%。
②从主动投资角度看,今年Q1主动投资类股基(即Wind基金分类下的“普通股票型基金”)全面回暖——以5231亿元的资产规模体量,收获232亿元的单季度基金利润,占股基利润总和的47%。纳入统计的572只产品中,有453只赚到了钱,占比79%;赚钱能力排名前列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主要涉及“医药生物”“科技”“AI”,以及港股题材。
比如葛兰和赵蓓两大“医药女神”各自辖下的中欧医疗创新和工银前沿医疗,今年Q1分别实现14亿元和6亿元基金利润,排名股基利润榜第9和第22;金笑非管理的鹏华医药科技,今年Q1实现23%的季度回报,以不到30亿元的资产规模体量实现逾5亿元的季度基金利润,排进股基利润榜前30名。
尤其刘旭辖下的大成高鑫——自2021年A股权益市场震荡下行以来,大成高鑫是全市场唯一规模增长逾百亿的普通股票型基金,目前规模约179亿元。该产品重仓全球轮胎模具龙头豪迈科技,以及中国移动、腾讯控股、中国电信、阿里巴巴、中国联通等一水儿H股科技股,今年Q1实现约9亿元的季度基金利润,排名股基利润榜第13名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5年以来,由于权益市场表现低迷,整体风险偏好下行,资金对主动投资类股基的兴趣不大,全市场只有1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新增规模超过10亿元。这17只产品大多数聚焦科技前沿、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等创新领域,近年得到机构资金的积极追捧,其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均值从2021年末的约28%一路抬升至2024年末的58%,显著高于整体平均水平——近年该分类基金产品下机构投资者的整体持有平均水平维持在25%上下。比如景顺长城研究精选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从2021年的0.01%增长到2024年的89%;富国新兴产业A从10%增长到71%;广发电子信息传媒产业精选则从33%增长到86%等。
今年Q1,伴随业绩的回暖,普通股票型基金不得不直面“赎回潮”:今年Q1普通股票型基金单季度净赎回134亿份,资产规模单季度缩水187亿元至5231亿元,降幅约4%。相较2021年普通股票型基金拥有15只“百亿巨无霸”、最大规模单体超过300亿元的盛况而言,目前该基金分类“百亿巨无霸”仅余4只,即萧楠辖下的易方达消费行业,刘旭辖下的大成高鑫,周蔚文和罗佳明共同管理的中欧时代先锋,以及赵蓓管理的工银前沿医疗,资产规模依次为189亿元、179亿元、111亿元和105亿元;今年Q1上述4只产品的单季度基金利润分别为0.9亿元、9亿元、3亿元和6亿元,分列于股基利润榜的第175名、第13名、第60名和第22名。
数据来源:Wind(截至2025年Q1)
③若从单季度回报率角度看,今年Q1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约为3%,其中回报率超过20%的股基多达84只;其中34只以港股通、沪深港为重的医疗、科技相关主题ETF,占比40%。
最高季度回报率排名首位的,是成立还不满两年的平安先进制造主题A。这只产品今年Q1重仓配置人形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链,比如三花智控、奥比中光、华曙高科、龙溪股份等标的,成功搭上人形机器人狂飙的行情,今年Q1单季度回报率达到54%,超额收益逾49%,单季度基金利润为0.08亿元。不过在此之前,该产品表现平平,资产规模一度滑落至0.5亿元以下,截至今年Q1资产规模增长至13亿元左右。
回报率排名第2、第3的股基分别是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、平安医药精选A,今年Q1分别实现31%、30%的业绩回报,资产规模增长至18亿元、2亿元,单季度基金利润为2亿元、0.2亿元。此外,回报率排名第4的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,单季度基金利润约14亿元,在股基利润榜上站进前8。
相似的是,今年Q1回报率排名前列的产品,有较大一部分在去年年末仍是“迷你基金”,规模不超过2亿元,甚至更低,这令它们虽然在Q1踏准风口、跑出不错的业绩回报率,但是实现基金利润的能力非常有限,有极少数甚至不足以覆盖产品运营成本。
数据来源:Wind
3
混基:单季度基金利润突破千亿
作为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大头,混合型基金当仁不让成为今年Q1基金利润的最大来源。统计显示,今年Q1资产规模3.2万亿、占非货基金规模比例约17%的混基,合计实现基金利润1032亿元,是同期唯一突破千亿利润的基金大类,占整体基金利润的半壁江山。
纳入统计的4468只混基中,有3394只产品今年Q1给投资者赚到钱,占比76%;其中有4只产品单季度基金利润超过10亿元,即易方达蓝筹精选(32亿元)、万家行业优选(19亿元)、招商优势企业A(16亿元)和兴全合宜A(15亿元)。
数据来源:Wind
从基金利润规模来看,Q1排名前列的混基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,比如易方达蓝筹精选张坤、招商优势企业A翟相栋、兴全合宜A谢治宇、富国天惠朱少醒,以及易方达萧楠、广发多因子唐晓斌和杨冬、诺安成长等,既有价值投资的代表,也有专注赛道轮动、高弹性的代表,多数是曾在市场上一呼百应的明星产品、明星基金经理。
它们今年Q1的业绩表现呈现较大差距:目前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混基易方达蓝筹精选,今年Q1业绩回报率约9%,以389亿元的资产规模实现约32亿元的单季度基金利润,排名混基利润榜榜首;而资产规模排名第2、第3的中欧医疗健康A、富国天惠精选成长A——资产规模分别为312亿元、253亿元,今年Q1分别实现约7亿元、约9亿元的单季度基金利润,排名混基利润榜第13名和第5名,而它们同期业绩回报率分别仅为2%和4%。
数据来源:Wind
按业绩回报率排名来看,今年Q1排名前列的混基,单季度基金利润规模普遍不大,这跟它们自身的规模体量普遍偏小有关。以排名前10的混基为例,其单季度回报率位于33%~60%的区间,然而除了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、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基金、鹏华碳中和主题A,单季度基金利润分布于约2亿元~6亿元区间之外,其余7只混基的规模均偏小,很难体现赚钱效应。
即使单季度回报率排名混基首位的鹏华碳中和主题A,单季度基金利润也只有区区1.8亿元——不过飙升的业绩表现给它带来滚滚资金,今年Q1该产品资产规模从上年末的约10亿元扩容10倍,将其送入“百亿俱乐部”;而今年Q1回报分别达到49%和37%的前海开源嘉鑫A和华富科技动能A,更是出现了季度亏损——年初这2只产品的资产规模一度接近迷你基金临界值。
数据来源:Wind
若结合Q1基金利润和业绩回报率来看,同时出现在基金利润排行榜前100和业绩回报率排行榜前100位的混基共14只,涉及11家基金公司,投资核心主要覆盖高端智造、医疗、港股科技、贵金属等。
数据来源:Wind
4
债基:连赚8个季度后首现季度亏损
资产规模占非货基金半壁江山的债券型基金,自2023年Q1以来在公募领域连续当了8个季度“利润大户”之后,于今年Q1首次出现季度亏损:虽然纳入统计的3755只债基中,有1631只、占比超4成的产品单季度基金利润为正值,但整体还是出现了约-72亿元的亏损。
数据来源:Wind
不少股性较强、带有增强手段的可转债、定开债等债基,Q1及时落实组合调仓之后获得较好的收益。比如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,今年Q1以3.21%回报实现13.1亿元的基金利润,排名债基利润榜的首位。这只产品由过钧和高晖共同管理,是全市场唯一连续3个季度基金利润位列债基前三,且单季度基金利润均超过5亿元的债基。由此规模一路狂飙,截至今年Q1规模已达377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逾409%。而中欧可转债A则以约2亿元的单季度基金利润和约6%的季度回报率,同时进入两张“十大”榜单。
今年Q1十大最赚钱的债基,涉及博时、鹏华、华安等10家基金公司;其中3只产品的资产规模超过百亿,除前面提及的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ETF外,还有易方达双债增强A和国联睿享86个月定开A,后两者的规模分别为126亿元和149亿元,今年Q1分别实现约2亿元、1亿元基金利润。整体来看,在133只百亿级别债基中,有6成单季度报亏,尤以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和中长期纯债基金表现更为突出。
数据来源:Wind
数据来源:Wind
来源:市场资讯配资门户网
鸿岳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