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春秋时期的早期,郑国与鲁国之间发生了一宗不太引人注意的小事件:郑国以位于泰山附近的枋地作为交换,得到了鲁国位于洛阳附近的许田,这一事件被历史学家称为“祊易许田”。尽管许多人对于这一事件并不太关注配资平台和配资炒股配资,而关于春秋历史的普及读物中也鲜少提及它,实际上,它却是“礼崩乐坏”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,周天子的权威在此时显示出了动摇的迹象。
根据周朝的礼仪法则,诸侯之间的领地变更必须经过天子的许可,而仅有天子才能决定这类事务。在没有周天子的授权下,诸侯是不能随意交换或改变自己的土地的。然而,《春秋左传》中关于“祊易许田”的记录却令人震惊:“郑庄公请求解除对泰山的祭祀,而转而祭祀周公,因而进行泰山与许田的交换。”这意味着,郑鲁两国的“祊易许田”根本没有向周天子进行报告与请示。
更让周天子感到无奈的是,“祊易许田”所传达的政治意义同样令人震惊。历史记载显示,郑国的枋地是郑国国君在随同周天子进行泰山和周公祭祀时,用于为国君提供食宿的飞地,因此,它的位置必然靠近泰山与鲁国。而鲁国的许田则是鲁国国君在去洛阳朝见周天子时,同样用于提供食宿的飞地,因而许田也位于洛阳附近。
展开剩余52%实际上,“祊易许田”之所以得以实现,是因为郑国与鲁国都认为继续占有这两块土地已无实际意义,反而不如通过交换来达到某种互利。因此,可以看出,郑国已经断定国君再也不会随周天子去祭祀泰山和周公,而鲁国则认为国君未来也将不再前往洛阳拜见周天子,因而双方都认为枋地和许田的存在已经失去了重要性。
在当时,郑国可谓是威望最高的姬姓诸侯,而鲁国则是在姬姓诸侯中散发着周公的光辉。此次“祊易许田”事件,象征着这两大重要的姬姓诸侯之一,徹底切断了周天子巡视东方的通道,而另一个则选择不再朝见周天子。由此可见,在春秋早期,周天子所试图维持的封建统治体系已显得摇摇欲坠,的确是出现了“输麻”的情况。
发布于:天津市鸿岳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